首页/ 佳图动态
各地图书馆“镇馆之宝”大全
古籍 佳县国桢图书馆 2018-01-02 10:00 发表于陕西
博物馆有“镇馆之宝”,不少图书馆亦有其“镇馆之宝”——以古籍为主。特此辑录部分图书馆之“镇馆之宝”,资料都是摘录自公开的新闻媒体报道,详细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国图现有善本藏书上承南宋缉熙殿、元翰林国史院、明文渊阁、清翰林院及内阁大库等历代皇家珍藏,下至建国以后搜集到的流散在外的孤本秘笈。目前已经形成一千六百余部宋元名刊、二十七万册善本、七十万件特藏、一百八十万册古籍的海量珍贵馆藏,其中善本特藏就约有一百万册(件)。
法国国家图书馆:伏尔泰的心脏
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的人与宗教、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原则,成为当时欧洲进步的思想旗帜,也成为法兰西这个国家拥有的最强大的“软实力”。法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大国,正是从18世纪开始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便是藏在一个盒子里的伏尔泰的心脏。盒子上面刻着:“他的心存放在此,他的思想遍布世界。”
纽约公共图书馆:古腾堡《圣经》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2011年5月23日展出镇馆之宝古腾堡《圣经》等珍贵文物,庆祝该馆百岁生日。
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保罗·莱克莱雷向媒体介绍说,该馆一直遵循的理念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值得保留的”,因而图书馆很注重收藏和保存珍贵文物,展出的珍贵文物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象征。
在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了被誉为“西方活字印刷第一人”的古腾堡所印出的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一版本从15世纪中期一直保留至今,无疑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
四川图书馆:《洪武南藏》
四川省图书馆藏有古籍近3万种约65万册,约占四川省古籍总量的三分之一,先后有111种古籍入选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169种入选省政府批准的《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洪武南藏》可谓是四川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洪武南藏》是在南京刊刻而成,据传只印了十几部,雕版就被大火烧毁。其中一部《洪武南藏》长途跋涉,到达成都,原因是当时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朱椿,在四川做蜀王,朱元璋便将其赐予朱椿。明永乐十四年(1416),蜀献王朱椿把这部大书赠给了崇庆县(现崇州市)上古寺。当时朱椿和上古寺住持悟空禅师交往甚密,这也许是选中上古寺的原因。
“此后,《洪武南藏》就一直存放在上古寺,外界知道的人不多。”四川省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副馆长王嘉陵说,这部《洪武南藏》是存世最全的一套刻本古籍,而且是孤本。“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能找到的也只有《永乐南藏》,而不是《洪武南藏》。”
南京图书馆:《蟠室老人文集》
《蟠室老人文集》是南京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本明确记有修复专家姓名的古籍,其修复者即是有“国手”之称的张士达。张士达为北京图书馆修复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籍,目前已很难搞得清楚哪一本是张士达先生修复的,但《蟠室老人文集》副页上留下的签名,据称是赵万里先生为他写的,写好由张先生粘贴上去的。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南宋《金刚经》孤本
古籍浩如烟海,不乏民间传奇。2005年,成都一位古籍玩家,就捡了个漏,花2万多买了一本南宋《金刚经》孤本,三年后卖了160万。这本古籍还有幸成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上海图书馆:四欧宝笈
"四欧宝笈",即唐楷欧体创始人欧阳询所书《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九成宫醴泉铭》(简称《九成宫》)、《虞恭公温彦博碑》(简称《虞恭公》)和《皇甫诞碑》(简称《皇甫诞》)四碑宋拓本之胜称。20世纪50年代后期,著名海派书画及鉴定大家吴湖帆将此宝物让渡于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后转由上海图书馆庋藏,成为镇馆之宝。
此前,《化度寺》、《虞恭公》、《皇甫诞》曾为吴湖帆夫人潘静淑之伯父潘祖荫所藏,1915年作为嫁妆入吴府。之后吴湖帆又觅得宋拓《九成宫》,将四册宋拓本一并重装,同贮一匣,题为"四欧宝笈",并改斋号曰"四欧堂"。"四欧"作为宋拓珍本本就殊为可贵,又集于海上著名书画家吴湖帆先生一人之手,更为难得。
据介绍,"四欧宝笈"每册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无价之宝。其中尤以《化度寺》最为珍贵,为目前所知唯一拓自唐代原石之宋拓本。另三册《九成宫》拓自南宋初期,《虞恭公》为南宋拓本(现传众本存字最多者),《皇甫诞》为北宋晚期未断拓本,均十分珍贵。"四欧宝笈"每册拓本前后有历代名人题跋,流传有序。
钱学森图书馆: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弹体
在钱学森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那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曾经每当看到这幅照片,钱学森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原子弹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钱学森图书馆中,就有这个“和平之花”的故事,它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部捐赠的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弹体,钱学森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海南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
从海南省图书馆了解到,目前已有一套价值319万元的“中华再造善本”古籍摆上了省图书馆的藏书架,据介绍,这是省图书馆目前为止所收藏的价值最昂贵的一套图书,堪称“镇馆之宝”。
据了解,这套价值319万元的善本收藏于海南省图书馆的古籍保存处,作为文化部、财政部组织编撰出版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成果,在全国只印发200套,极为稀有,海南省获赠两套,其中一套在海南大学,另一套则入驻海南省图书馆。据海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与古籍部的负责人介绍,通过这套入藏省图书馆的“中华再造善本”,读者能了解到由我国唐朝到元代所出版的书的式样,也填补了海南省古籍书的空白,且由于海南省古籍藏量比较少,所以这套善本也算是海南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焦作图书馆:《四库全书》
焦作市图书馆的《四库全书》丛书(部分)共有1501册。说起《四库全书》,他可有着皇家血脉,是由清朝乾隆皇帝主持,“铁嘴钢牙”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
四川大学图书馆:乾隆初年军用地图
作为现存四川最早的彩绘地图,《四川全图》仅此一本,或许正是因为孤本,所以格外珍贵,这也是能够成为川大图书馆“镇馆之宝”的一大原因之一。《蜀藏》主编、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博士说,据他了解,类似《四川全图》这样完整的地图,仅有浙江省有一本。
其二,与其说这是地图,不如说这是艺术品。主持绘制《四川全图》的人是清代山水名家董邦达,2013年,董邦达的山水画在香港进行拍卖,一幅画拍出了3000余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四川大学图书馆的这150幅地图,其经济价值也是不可低估。这也应该是《四川全图》可以成为川大图书馆镇馆之宝的又一大理由。
重庆市图书馆:宋代《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
重庆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收藏了包括敦煌藏经洞的唐代写经、宋代图书《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明代手抄本《北堂书抄》、清代殿试考卷,以及贝叶经等国内顶级文物。而在这批文物中,价值上千万元的宋代《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被誉为重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这套《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共13册,保存完好,是非常珍贵的巾箱本(巾箱是古人放头巾或零碎杂物的小箱箧,这种版本的书版面较小)。书的封面撒金,纸页发黄,每页10行,每行约20字,笔画刚劲,字硬如骨,有大家风范,而墨色历经千年,依然鲜艳。
沈阳图书馆:《明实录》
沈阳市图书馆是一所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1907年,当时奉天提学使张鹤龄提出筹建奉天图书馆。1908年秋,在沈阳城内小南门里宗人府胡同程牛录官厅,一个设有陈列室、储书室、阅览室及兼营售书业务的奉天图书馆成立了。在当时,沈奉天图书馆是继湖南、湖北、浙江、直隶图书馆之后的全国第五家公共图书馆,也是东北地区第一家公共图书馆。
建馆伊始,奉天图书馆便在茶楼酒肆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分馆,设有巡行文库四个,每一巡行文库内,都备有教育书籍50种,社会小说50种,报纸5份,极大地方便了市民阅读图书、报纸、刊物,成为当代图书馆流动站的雏形。
奉天图书馆还不遗余力地多方搜寻重点图书和一些善本。百年之后,沈阳市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明实录》等一批古籍,就是那个时期搜集的成果。
厦门市图书馆:《晃岩集》、《通鉴纪事本末》、《注陆宣公奏议》
市图书馆负责人表示,该馆的古籍善本“家底”已经摸清,据统计,目前该馆共藏有5000多种、5万多册古籍文献,包括刻本、手抄本、稿本、拓本等多种版式;而在这5万多册古籍文献中,还有100多部、1600多册善本,值得骄傲的是,其中51部善本入选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因收藏中医古籍数量繁多、内容宏富而闻名于世,在同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目前的10万余册古籍馆藏中,不乏各式各样的稀世珍品。可以说,几乎每一部珍贵典籍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经历。其中明内府彩绘稿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以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倍受世人瞩目和青睐,堪称我馆的镇馆之宝。
辽宁省图书馆:蒲松龄《聊斋志异》亲手抄本
《聊斋志异》问世二百多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有诸多的版本流传于世。现存的《聊斋志异》手稿是用竹纸抄写,共收237 篇,其中有31篇是他人代抄,其余的206篇均为蒲松龄手抄。1950年,蒲松龄的后人蒲文珊将这部手稿捐赠给人民政府辽东省文化处。由于这部手稿纸质变色、发脆,不易保存,就请当时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周福成老师傅重新装裱,宣纸加衬,作成金镶玉装,并转交东北图书馆即辽宁省图书馆收藏至今。韩锡铎老人介绍,目前这部手稿本的影印本已经出版,其他排印本和选印本数不胜数,仅辽宁省图书馆就藏有不下30种版本。
大连图书馆:《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拓本
走进大连图书馆大堂,4幅5米多高的《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拓本矗立在眼前。“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石碑之一,其书法朴茂沉着、雄强厚重、结构恢宏、布局严整。此碑拓本虽众,但如此完整的却很罕见。
武汉大学图书馆:民国孤本手稿《援韩野纪》
《援韩野纪》成书至今已有133年,书中记载的是自清光绪二十年(1894)三月朝鲜东学党事发起,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鸿章签下《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全过程,全书一套六卷,全用小草写成。 )
陕西省图书馆:兰台石渠
在陕西省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的墙角立着一块长144.5厘米,高38.1厘米的牌匾。匾上用繁体字题着“兰台石渠,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冬,南海康有为题陕西图书馆”,并加盖了康有为的私人印章。据图书馆人员介绍,这块牌匾是康有为1923年来西安讲学时所题。
湖北省图书馆: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批注的《史通训故补》
该书1951年由民间收藏家捐赠,经上海图书馆已故古籍专家顾廷龙鉴定,确认此书为海内孤本,其批注为清代大学士纪昀手迹。此书共十二册、二十卷。据介绍,纪昀所注甚为详尽,既有对史实的修订,又直述自身感触,并对该书作出了客观评价。
河南省图书馆: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明嘉靖刊《广舆图》、清康熙刊《遵化志略》和《嵩阳书院志》等。
河南省图书馆是国家兴办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河南省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文献最集中的信息中心。截止2000年底,省馆藏书已达251万余册,包括中外文图书160万余册,中外文报刊20余万册,视听文献1万多件,缩微制品1600多件,古籍70万余册(含善本43284册),其中元明清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珍本,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明嘉靖刊《广舆图》、清康熙刊《遵化志略》和《嵩阳书院志》等系镇馆之宝。
河北大学图书馆:《坤舆全图》
清康熙年间,耶稣会士南怀仁奉命作《坤舆全图》,该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地图史上第一份比较完整的世界地图。现在,《坤舆全图》一份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另一份保存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么珍贵的文物之所以被河北大学珍藏,是因为其前身是1921年由法国耶稣会士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于右任旧藏金石拓片
1950年8月,西北民族学院正式成立。 1951年2月,汪锋正式出任西北民族学院院长,成为西北民族学院的首任院长。与此同时,陕西各界捐赠西北民族学院的图书陆续运到,其中包括屈武代表岳父于右任、岳母高仲林捐赠的收藏于西安老宅的金石拓片。
于右任收藏的这批金石拓片,共计1960种。这些拓片中,大多数是一种一幅,也有的一种数幅,甚至十多幅,有一部分副本量较大,个别拓片副本多达20多幅。这些拓片中,还有少量于右任的手稿和关中名流的稿本和手札。拓片折叠后,用宣纸包为小包,分装两大樟木箱,连同其它图书,由大卡车运到西北民族学院。
于右任收藏的金石拓片,从此在西北民族大学安家落户,成为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嘉兴图书馆:《避寇日记》
嘉兴图书馆的镇馆之宝———《避寇日记》记载了太平天国在嘉兴的大量资料,稿本为沈梓后人捐献。原精严寺弘一大师李叔同整理过的乾隆版大藏经(龙藏)、佛学大师范古农的佛学期刊和《积砂藏》也为民间捐献。还有沈曾植手写的当年奏折,也由其儿子沈慈护捐献……
大连图书馆:“满铁资料”
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1906年成立,1907年总部从日本迁至大连。满铁表面上是一家股份公司,实际上它是日本帝园主义侵华期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庞大的殖民机构,素有侵华大本营之称。日本政府拥有满铁一半的股份,内阁牢牢地控制住了满铁的人事大权。一批怀有殖民主义野心的政治家出任满铁首脑,利用满铁的资源进行种种政治活动。有日本学者认为,满铁名义上是一家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殖民地国家机关。因此,满铁兼有调查中国物产和自然资源,以及为日本侵华提供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情报的特殊使命。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满铁”及下属机构编辑和搜集的资料、藏书形成“满铁资料”。
“满铁资料”以其丰富的内容位列“世界三大资料”之一,其他两种是“东印度公司资料”“梵蒂冈资料”。“满铁资料”从广义的概念来讲,其范围包括满铁收藏、出版的图书报刊、情报资料、档案等材料。